菩薩及佛母概述

菩薩及佛母(58—72)


“菩薩”是“普提薩埵”的簡稱,中文音譯為“摩訶薩”,又意譯為“大士、賢士、開士”等名稱。“菩提”漢譯為“覺悟”,“薩埵”漢譯為“衆生”或“有情”(指一切有感情的衆生),全譯為“覺有情”。它包括“自覺”和“覺他”兩層意思,就是説,菩薩既是已經“覺悟的衆生”,又是以“覺悟他人為己任的有情”。其實菩薩也有次第之分,地上菩薩雖通達實相,但説法時我相、法相猶未能泯;七地菩薩雖能無相説法,但猶有功用行;八地以後始達到無相、無功而行,其説法也,遠離心意識尋思,譬如天鼓不敲自鳴、水月無心而觀,無說而說。


佛從法生,故法即是佛母。在密教體系中,能產生諸佛、諸菩薩者,將之神格化,有形象有傳承的稱為“佛母”、“佛母尊”。


丁觀鵬所繪《法界源流圖》中42(南無秘密互普賢)、丁卷43張勝溫所繪《大理國梵像卷》108(金剛勇識菩薩)以及丁卷48(南無金剛勇識),皆為普賢菩薩在藏傳佛教中同體異名的“金剛勇識菩薩”的變相,故在此僅保留丁卷42之形像,並以“金剛勇識菩薩”名之。丁卷44張卷107(南無摩利支佛母),丁卷50(摩利支菩薩)實為重復,故在此刪減其一。丁卷51張卷96(社縛梨佛母)實難確定其出處,故不得已刪減之。其餘又新增大勢至菩薩、普賢菩薩、無盡意菩薩和虛空藏菩薩。《寳像無相圖》中,此部分菩薩及佛母在總數量上與丁卷保持一致,但内容有所增減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