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肯去觀世音


拾柒   不肯去觀世音寳像


据歷代山志記載,後梁貞明二年(公元916年),日本僧人慧鍔從五臺山奉觀世音菩薩像回國,船經普陀山洋面受阻,以爲菩薩不願東去,便靠岸留下佛像,由張姓居民供奉,稱爲“不肯去觀音院”,是為普陀開山供佛之始。

慧鍔請觀音像的經過大略是這樣的:慧鍔是當時日本臨濟宗的高僧。佛教從中土傳入日本后,日本僧人常慕名來中土學法。慧鍔來到了當時最著名的佛教聖地“五臺山”。進入大殿后,他一眼就看到一尊觀音菩薩的莊嚴寳像,瞬間就被驚呆了。這尊寳像光芒四射,係用白玉精工雕成,長有三尺左右;菩薩手持淨瓶,瓶中插一朵蓮花,坐在蓮臺寶座之上。再看菩薩面容,清秀華貴,眉如彎月,眼似雙星,玉面天生喜,朱唇一點紅,纓絡橫披,環結寳明,烏雲巧疊盤龍髻,綉帶輕飄彩鳳羽,端莊嫵媚,慈祥可親。因此慧鍔專程叩請主持方丈,要將此像請回日本供奉。再三懇請之下,主持終同意將此據傳乃文殊菩薩親手所造之觀音寳像贈之。之後纔有,洋面受阻,疑似觀音不肯去,最後在普陀山潮音洞旁,選一小屋供奉之。


·批註: “不肯去”應是人爲的意會。若觀世音菩薩真的“不肯去”,當初又怎會從印度、尼泊爾“肯來”,當今“天下處處普陀落”的景象又是如何形成的呢。如果非要牽強的解釋此觀音像爲何“不肯去”,恐怕就是因爲慧鍔貪著此像的精致和端莊,“著色而生”的恭敬之心不足以使觀音與之同去,這也是對慧鍔的一種“相機應教”吧。《楞嚴經》中也曾描述,佛問弟子阿難,爲何發心修佛,阿難説是因看到佛陀的莊嚴相好才發的心,佛陀即斥其愚蠢。這也是後來阿難被摩登伽女所迷的根本原因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