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一面觀世音


貳拾貳   十一面觀世音寳像


密宗所傳六觀音之一,救度阿修羅道衆生,主破阿修羅道三障。即對應天台宗“大光普照觀世音”。此道多猜忌嫉疑,故宜用普照。

十一面觀世音源於印度婆羅門教之“十一荒神”,大約於西元五、六世紀融入佛教。其十一面的形象配置有種種不同,又有二臂、四臂、八臂、十六臂等異。現行對其十一面形象的説明主要有兩種:一、源於《十一面觀世音神咒》,其形象有特殊的象徵意義。十一面分爲五層,第一層的臉有三面,正中主尊為和藹的慈悲相,白色;右邊臉是藍色;左邊臉是紅色。第二層也有三面,主尊是悲哀相,黃白色;右面臉是明黃色;左邊臉為紅黃色。第三層主尊是紅色,微笑相;右邊臉是綠色;左邊臉是紫色。以上三層面相右邊都是皺眉微怒相,左邊的臉都是喜悅相。第四層是單面(亦有兩面),呈大怒明王相,頭髮是青色的,在其頭上又有一尊阿彌陀佛像(稱爲頂嚴),紅色或金色,是為修大乘的衆生所作的説法相,這是阿彌陀佛的化身,為觀音菩薩的本來面目。二、源于《佛説十一面觀世音菩薩神咒經》,其頂上之佛面表示佛果,前三面慈相,見善衆生而生慈心,大慈予樂;左三面為嗔面,見惡衆生而生悲心,大悲救苦;右三面白牙上出相,見淨業者,發稀有讚,勸進佛道;最後一面暴大笑面,見善惡雑穢衆生而生怪笑,勸改惡向道。


·批註: 儅代民間中所供奉之十一面觀世音菩薩,其形象逐漸與千手千眼觀世音所融合,其十一面形象也都趨於慈悲的和藹面容。《寳像無相圖》中十一面觀世音形象尊重張勝溫所繪《大理國梵像卷》及丁觀鵬所繪《法界源流圖》,採用十八臂形象示之,至於十一面形象的表達則沿襲《十一面觀世音神咒》所述,但十一面顔色皆取金黃色。希望藉此在充分尊重傳統造像的基礎上適當的發展,融眾家之長,以佛法“包容”的態度而為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